胡杨三千年
胡杨长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一千年。 胡杨是我国新疆古老的珍奇树之一,又称胡桐、梧桐,维吾尔族称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属杨柳科落叶乔木,高达15米甚至可以达到30米,胸径可达2米,足可数人合抱,它的根可以扎到地下10米深。 在新疆民丰县的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有一株胡杨树,高32米,覆盖面积800多平方米,号称新疆的"胡杨之王"。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河套等地区。
幼年时,它的叶片狭长似柳成年之后,下面的叶片呈针形,边缘或疏生疏齿;中上部的叶呈卵形、扁卵形、肾形,具缺刻。叶色为灰色淡绿色。 胡杨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已有6000万年历史。1935年,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我国新疆库车千佛洞和甘肃敦煌匝沟的第三纪早新世地层中,发现胡杨的化石。 胡杨之所以不怕荒漠的恶劣环境,是因为它有着极强贮藏水分的本领。生活的环境越干旱,它体内的贮存的水分就越多。如果用锯将树干锯断,伐根外就会喷出一米多高的黄水。如果有什么东西划破了树皮体内的水分会从“伤口”渗出。好像在流泪,因此胡杨也有一个“会流泪的树”的名称。但液汁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所以又涩又苦,不能饮用。因为胡杨将吸收的盐分部分储藏在本内,部分又通过表皮溢出,排出体外,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作胡杨碱。据说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胡杨这种本领,是它适应干旱的生活的一种特殊能力。另外,它还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本领,就是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而沙漠河流的变迁又相当频繁。于是,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曾驻足的痕迹。靠着根系的保障,只要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它依然能生活得很自在;当地下水位跌到6—9米后,它只能强展欢颜、萎靡不振了;地下水位再低下去,它就只能辞别尘世。所以,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鲜或干的胡杨,就能判断这里曾经有水流过。 胡杨的木质相当坚硬,荷重超过了天山云杉。而且耐腐蚀性特强,深埋土中或水中可经久不腐。古人有句话:“胡杨三千年,长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一千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楼兰古国中,不管是房屋建材、棺木、盆、碗等等,无不为胡杨木所制。
塔里木盆地是地球上胡杨最多的一片分布区,曾经十分辉煌。西汉时期,楼兰的胡杨覆盖率至少40%以上,人们的吃、住、行都得靠它。在清代,胡杨仍遍野深林。但从20世纪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间,塔里木盆地胡杨林面积由52万公顷锐减至35万公顷,减少近三分之一;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锐减70%。在幸存下来的树林中,衰退林占了相当部分。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主要还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胡杨消亡,致使塔里木河中下游成为新疆沙尘暴两大策源区之一。有幸的是,人们已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开始了挽救塔里木河、挽救胡杨林的行动。向塔里木河下游紧急输水已初见成效两岸的胡杨林开始了复苏的进程。面积近39万公顷的塔里木胡杨林保护区已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轮台胡杨公园也升格为国家森林公园;以胡杨林地主体的塔里木河中游湿地受到国际组织的关注,并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第一次受到人类如此高规格礼遇的胡杨林,一定不会辜负人类的期待,将重展历史的辉煌!
|